中国特色之路的文化自信——重读《中国绘画史》有感
市政协常委、人民政协报文化传媒副总经理、人民政协报《华夏·翰墨》主编 罗公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谈到文化自信,作出许多深刻阐述。“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艺术大师潘天寿一生都对民族文化充满信心,并且把复兴中国绘画提升到民族精神振兴的高度。
近期重读潘天寿《中国绘画史》,感触很深,感触颇多。他说,民族精神为国民艺术的血肉,外来思想是国民艺术的滋补品。在那个孱弱衰败和屈辱的时代,潘天寿在书中首次提出西洋画、中国画并列为“中西文化双峰”的观点,对中国为代表的国画的自信,体现了他对当时文化界、艺术界“全盘西化”“中西融合”等思潮的深刻反思。
作为书画家、政协文艺界委员,我想到,中华民族从5000年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中走来,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出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中华文明。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具有科学性的时代命题,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精神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浪前行、繁荣发展的精神武器,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脊梁。
此书的绪论中,他对中西绘画的源头进行了深入思考:尝考世界文化发源地,在西方为意大利半岛,在东方为中国。他撰写这部绘画史的更深层之目的,是梳理本国的美术文化材料,以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进而建立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中强调中西绘画基础不同,发展道路不一:若徒眩中西折中以为新奇,或西方之倾向东方,东方之倾向西方,以为荣幸,均足以损害两方绘画之特点与艺术之本意。曾几何时,借实“现代化”之名,贬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扬“全盘西化”才是现代化之正途的思想大行其道。再次沉浸在潘天寿洋洋洒洒的论著中,字里行间都可见其对中国、对中国文化之自豪。他的观点,辅证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历史积淀与思想升华,是中华文明延续传承的“基因密码”,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卓然屹立的精神命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义,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在提倡继承、弘扬、创新传统文化,构建民族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从潘天寿97年前写的这本《中国绘画史》中,领略这位超越时代的大师那深邃的眼光和宏大格局的同时,不仅可以为我们带来艺术知识和艺术境界的滋补,更是极大地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