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三亚市政协常委、三亚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哈少林
7月的三亚,阳光热情。采访在哈少林的家——三亚市凤凰镇回新村的一幢高楼的院子里进行,他头戴穆斯林小帽,身穿纯白的穆斯林长袍,脸上泛着微笑,恰有清风穿过雅致的院落,心便跟着安宁惬意。
天涯边上的回族后人
离凤凰机场不远的回辉村、回新村两个村落是三亚有名的回族聚居区,从回辉村往东走是市区,往西通向天涯海角和南山等风景区,这里总是车水马龙。
街上林立的清真餐厅和女孩们的头巾让这里充满了浓浓的回族气息,花花绿绿的头巾下面,是回族姑娘们楚楚动人,充满笑意的脸庞。
哈少林出生在回辉村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家庭,他的外婆从马来西亚槟城过来,把宗教知识传授给当地妇女,也把马来西亚的教学方法带到这边来。“从小到大,来我们家学习宗教知识的人都是一批一批,老的、年轻的妇女都有。”
从小受伊斯兰文化的熏陶,哈少林从高中开始一边读书一边念经,高中毕业后还专程赴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经堂学院学习宗教文化。毕业后,他回到了村里创办了学经女校,专门教村里的妇女学经。为了弥补自己在伊斯兰宗教文化知识方面的不足,更好地向村民传授宗教文化知识,他还曾出国深造。
如今,三亚的回民约9000人,哈少林告诉记者,与大陆其他地区回族不同的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饮食、文化。这大概与他们的多元化来历有很大关系。现在,在三亚海棠湾镇发现的伊斯兰教古墓群历史逾千年,已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意味着回族穆斯林在三亚生息繁衍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一批在唐朝时期,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经过此地,一些商人被海南岛的环境吸引,留了下来。还有一批据说来自宋元时期来自东南亚国家,他们聚族而居,在三亚生活下来。也有一说是,清朝时期,一些由湖南、西北而来的穆斯林迁徙至此。
根据哈少林的介绍,三亚回族族源虽然多元化,但从他们有独特的语言来说,东南亚的后裔占较大比例。被称为“回辉话”的当地回族语言属于马来波利西尼亚语系,他们至今仍保留着他们的母语,而在近千年的历史岁月中,又掺杂了海南话和当地土语等。
因为历史的原因,三亚的回族与东南亚和阿拉伯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地也有人出国留学,懂阿拉伯语、波斯语,在与穆斯林国家进行商贸往来时具有一定优势。八十年代初,他们从在旅游区卖珍珠、饰品开始,渐渐发展了运输业、餐饮业、旅游业、商贸业,这里有经营店铺的回族妇女,有在旅游区售卖各种特产的商贩。由于他们善于经营,讲信誉,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回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渐渐提升。
勤劳致富带动穆民发展
1992年是哈少林事业的起步,彼时他开始涉足运输业。当时,三亚市区的交通主要依靠中巴车,而经营中巴客运的个体户们意味着起早贪黑,一般个人都只能运营一辆中巴车。那时哈少林买了两辆中巴车,他开工比别人早,收工比别人晚,辛辛苦苦跑了两年,有了一定的积蓄后他转行做起了旅游业。
1998年,三亚市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哈少林敏锐嗅到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从景区出售工艺品和珍珠开始做起,一步步强大自己。2000年,天涯海角和鹿回头景区摊位公开招租,他抓住机会寻找合伙人一起做摊位出租的生意。2003年,哈少林正式创立了三亚伊光旅业有限公司。2010年初,国家提出了把三亚所在的海南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战略规划,推动三亚旅游产业迎来了新一轮建设高潮,他的事业如鱼得水。
他致富不忘父老乡亲,始终按照党和政府的要求,为家乡的经济社会事业作贡献。记者了解到,目前,他的公司可安置120多人的固定就业,为他们提供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其中包含了回族、汉族、黎族等多民族的同胞。在哈少林的观念里,做生意不仅仅为了赚钱,传承回族穆斯林的优良传统,帮助更多穆斯林同胞过上好日子,也是他的一份责任。
“我现在已经不管生意了,都是家里人在做。”目前,哈少林当前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伊斯兰教协会的日常工作上。他希望借助伊协这个平台,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好地为三亚穆斯林同胞谋福利,为传承伊斯兰文化做贡献。
“做慈善是我的分内之事”
作为一名有着深厚学识的阿訇,2010年1月,经过民主选举,哈少林阿訇当选为三亚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如今,三亚市伊斯兰教协会得到当地穆斯林的广泛认可,协会的工作也在哈少林的组织下进行得井井有条。除了日常事务外,协会还组织当地穆斯林的朝觐工作。“朝觐,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在伊协登记,在各个清真寺张贴,按报名先后顺序安排朝觐名额。”这种做法受到中国伊协和相关部门的肯定与支持。
“2012年,朝觐人数达到46人。”在协会的组织下,当地的朝觐工作有序进行,报名人数逐年增多。哈少林介绍说,2012年三亚市报名参加朝觐的穆斯林超过了800人,相对于全市9000人左右的穆斯林人口,平均9到10个人里就有一个人报名参加朝觐,这远远高于世界各国穆斯林报名参加朝觐的平均比例。
哈少林始终记得帮助那些有困难的穆斯林同胞,他因此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信任。2011年,他热心奔走,多方协调,在各清真寺阿訇和两个村穆斯林的支持下,在本市回族聚居区先后统一了“天课”(相当于扶贫捐款)、“满罐”、“开斋税”等穆斯林互助活动的条件和标准,这种做法走在我国穆斯林居住区的前列。每逢穆斯林节庆活动,他还亲自走访困难的穆斯林群众,送钱送物表示慰问。2011年他还自筹经费组织部分清真寺的阿訇和伊协常委到内地考察学习,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对于发展经济的认知和管理能力。
“慈善是我应做的一门功课,导人向上是我作为一名阿訇的分内之事,这是伊斯兰教的五功之一。为的是减少贫富差距,尽可能有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提到哈少林付出颇多的慈善公益事业,他平静地说。
记者了解到,近5年来,他个人先后为本地贫困群众、白血病患者、贫困学生等各种弱势群体捐款共计70万元,为清真寺庙建设捐款10多万元;他还与本市伊斯兰教界人士一起倡议为玉树地震灾区等大灾大难地区群众捐款40多万元。
此外,近几年来,每到伊斯兰教的斋月,他会邀请村里的贫困户和外地在三亚务工经商的穆斯林集体就餐,既帮助了群众,又活跃了信众宗教生活内容,传递了正能量。
积极履职政协,树立好的榜样
作为一名政协常委,哈少林积极参政议政,他先后提交了《关于兴建海南回族文化广场保护和开发海南回族文化的建议》、《关于重修三亚解放四路西延线解决回新社区群众出行方便并缓解市区交通压力的建议》等两份提案,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他思想观念先进,支持回族聚居区成立宣善会开展文明社区宣传活动,利用穆圣诞辰纪念日、古尔邦节等平台开展爱国爱教以及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法规宣传。因为他认真为当地的全面发展努力,为当地伊斯兰文化的传承殚精竭虑,受到了群众的真诚拥护,也为穆斯林聚居区的和谐繁荣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
采访中,哈少林向记者提出他的构想,他希望可以借助伊协这个平台,全面提升当地穆斯林的道德修养。他说,近几年尤其是国际旅游岛的概念确立后,两个村的经济随着三亚的发展迅速发展,比以往有了一个较大的改善。“几年前,我这楼房还挺独特的,现在周围都是楼房,我这楼已经不算什么了,村民们的住房条件和物质生活都明显改善了。”此前,当地许多回民以近海打渔、种菜为生,如今出现许多自食其力发展旅游或是经营饭店等各个行业的个体户,他们同时带动了更多人的就业。
“经济发展是硬件,而文化素质、道德修养是不可缺少的软件部分。”哈少林希望在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通过两个村的一起努力,共同创造一个好的大环境,把教育做起来。
当地阿訇与清真寺管理人员曾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一起出去培训学习,见识了不同的管理模式与发展方式,大大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三亚现有32个阿訇,阿訇们的引导对于提升本土回族的综合素质是非常有利的,如今的条件越来越好,我对这里的发展有信心。”